首页 旅游日记 贵阳第三怪,三处人文古典门堪罗雀。

贵阳第三怪,三处人文古典门堪罗雀。

贵阳第三怪,三处人文古典门堪罗雀


这儿有声名远扬的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这三处聚焦了黔地古人文的经典,走进探之,却是门堪罗雀。“科甲挺秀”、“文运昌盛”、“知行合一”,前来观瞻者却甚少,是众生无知无行、知而不行,还是营运缺失?究竟如何才能将崇尚、承续优良文化和文明植入血脉,怎样才能让人文古典的风景风情像幽幽的音乐温馨心灵?值得深思。

据知情人说,某州如今在搞全域旅游,让每个州都有旅游景点,据我所知,某州或某阳市驴友菊,每年好几次到广州来推介旅游项目,还给老广们门票等方面的优惠,驴友菊的做法很成功,你看贵广高铁,每天38趟车直达某阳,好的时间段的车票还很难买到,票价也从去年的280多元上升到323元,满车几乎都是说粤语的。

来某阳多次,但市内的景点还真没去打过卡,这回认真地看了几处古迹。

那天晚上,问酒店前台,甲秀楼的夜景是不是很好看?她说去了你就知道了,并告诉我们怎么走。

出了酒店,左走,过马路,右转……反正每到一个路口就问人,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灯光闪烁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南胜迹”的牌坊,这里就是甲秀楼了。

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性建筑,是每个到贵阳的游客必到的打卡地之一,始建于明代,是一座三层的木质阁楼,位于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取名“甲秀”实为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也是贵阳的“城徽”和标志。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州府官员,都喜欢于风景名胜、江边河岸处修建楼阁。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

甲秀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桥;第二部分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园。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甲秀楼与“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座小亭叫“涵碧亭”,夜色灯下也是别具一格。亭子两边还有楹联:“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浮玉桥是一座纵跨南明河的石桥,由北向南将石木牌坊、涵碧亭、甲秀楼、翠微园串连一线。石木牌坊,为三门四柱式建筑,上有“城南胜迹”四个大字,据说是集苏东坡字而成。

华灯初上,南明河两岸灯光璀璨,楼与河水天光一色,灯光水色交相辉映,人影散聚楼桥,游艇飘荡波心。舞厅传出的音乐,如夜雾一般,洒在碧波鼓楼之上。晚上的甲秀楼,那就是一个化了妆的美女,可谓绚丽多彩,婀娜多姿,美不胜收。

如今某阳发展迅速,周边的高楼林立,幸亏甲秀楼没有淹没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与之结合更突显出某阳特有的文化与历史韵味。

第二天白天,查百度地图,得知文昌阁距酒店只有300米,出门,走了五六百米,未见古建筑,打算过马路再问,没想到一过马路,竟然发现马路对面的阶梯上,露出亭子的四个角,估计那就是文昌阁了,问一路人,那人用嘴的功能代替手了,嘴往对面一努:“对面”!于是再过马路,其实就是刚才走过的地方,几十个阶梯阻挡了我们的视线,阶梯中间有一个小广场,几十个大叔大妈开着强劲的录音机,跳着广场舞。

登上石阶,看到文昌阁的半个身子,经过一面城墙,有人靠着或睡在城墙边上。再下阶梯,经过武胜门,就到了文昌阁,不用买门票,但要登记身份证才能入内。

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许多地方都有修建,但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数目不一。一般来说,文昌阁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建筑风格奇特:文昌阁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文昌阁共有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九”在易经里意味着至高无上,代表崇高的地位。古代士子考前都要到文昌庙(或文庙)拜一拜,因为文昌帝君掌管士人功名禄位。如果那个地方文运不昌,就建一座文昌庙,改改风水;或者哪里出了中举、中榜士子,也会修筑文昌庙以示志贺。

不能登楼远眺,几块石碑,城墙上几处镂空的缺口,应该是古时的观察口或放枪支的地方,基本没啥看头。

吃了一碗肠旺面(粉),继续步行到阳明祠。

(我吃的是肠旺粉)

阳明祠建在山上(贵阳城东扶风山麓),我们上了很高一个斜坡,才到达阳明祠的门口。从外窥探,阳明祠似乎并不大,只有亲自走进去,才知道别有洞天。

登记身份证后得以入内。进入大门,沿着石阶往上走,视野一下就被打开了。被誉为“黔之第一”的扶风山以排山倒海的姿态印入眼帘。这座山的山体奇特,呈螺旋状,有人称之为“螺丝山”。而近在咫尺的两个大字“扶风”迅速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其实,扶风指的是这座山的扶风寺(山顶那个,如今不开放),寺庙左侧是尹道真祠,右侧才是纪念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守仁的阳明祠。

阳明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

扶风寺,是三组建筑中最早修建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冬,贵筑知县王湛恩偕郡人何泌、翟翔时,在何鹤川清淑阁的基础上扩建。缘其地原有寺,新建殿宇也托寺僧代管,故人们沿称为寺,所谓约定俗成,但世人并不以佛寺视之。

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穿过礼门,继续往里走,穿过一个长长的走廊,便来到了阳明祠的主体建筑——阳明祠。准确来说,阳明祠是一个小四合院,由享堂、正气亭、桂花厅及游廊组成,在这里,可以沉下心来,慢慢了解王阳明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这里有某某某2011年在贵州大学与师生交谈时的讲话,对王阳明评价甚高:“王阳明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向左,走过一道拱门,能看到门楣上镶嵌着石刻“尹道真先生祠”,这里便是尹道真的祠堂。整个四合院地势有高低,最高的位置是尹道真的享堂,享堂背后是扶风山,青山如黛,古老庄严。尹道真祠得名于尹道真,他是贵州从事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早年求学于中原,拜著名学者许慎为师,学识广博,历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成名后,他不忘家乡,讲学故里,受教益之人颇多,为促进中原与西南边陲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普及作出了较大贡献。尹道真祠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是由享堂、游廊、厢室、戏楼形成两级整体的四合院。

  有意思的是,尹道真先生祠的四合院里还有一座戏楼,牌匾上写着“思齐”,正下方的墙壁上挂着不少残存木梁。哪怕经历了历史年轮的碾压,经历了自然的风吹雨打,这些精美的雕花仍然倔强地矗立着,供后人欣赏、抚摸。我看到的是那里好像成了商店,还有人在那下棋。

阳明祠内林木葱茏,根雕、盆景千姿百态,桂树浓香四溢,碑刻甚多。祠内现存有王阳明先生朝服线刻大像。祠内左右两壁还嵌有王阳明先生的《训士四条》和《论语四条》木刻。建祠以来,文人墨客吟唱题赞,佳作不乏。只要置身其中,就会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葱茏林木,曲径回廊,石雕碑刻,每一样都是那么的清幽宜人,让人只想踏着轻快的步伐,轻声细语地交谈,捕捉目之所及的美景,让自己深深地沉浸在这浓厚的历史和文化的氛围之中。如果时间充裕,这里绝对是一个出大片的地方,很值得一看。

某阳市内的三个古迹,除了甲秀楼的夜景游人稍多之外——也就二三十人,文昌阁只有加我们俩在内的四五个人,阳明祠游览的人也不到十人,而且根本看不到团队旅游的旗子,与被挤得水泄不通的黄果树瀑布、大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等景点相比,实在是太冷清了。难道某阳极力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山水文化,唯独不需要古典文化的熏陶?

(3137)

关于作者: 溪边薰衣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