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港澳旅游 卡帕斯阿斯干–静穆中的传奇!。

卡帕斯阿斯干–静穆中的传奇!。

是我03年为《户外探险》写的介绍大麻扎的文章。

广袤荒凉的新疆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汇集的地方,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寄托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几度更叠。原始崇拜、萨满教、祆教、摩尼教、佛教、景教、道教早已象过往云烟消散开来,如今只有那些残存在荒原深处破败不堪的遗迹向风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自西元十世纪喀拉汗王朝的萨克图.布格拉汗皈依真主安拉以后的几百年时间,伊斯兰教逐渐在新疆落地生花传播开来。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死后要以穆斯林的丧葬习俗安葬,埋葬逝者的地方称为“麻扎”(意为坟墓),而那些为民族为宗教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麻扎”现如今已是穆斯林群众前去膜拜的圣地。这种在伊斯兰教形式之下而又有别于伊斯兰教仪规的宗教仪式所产生的神秘色彩吸引了众多的人们去探其究竟,也许这正是新疆多元文化之汇集之地的魅力所在吧!

喀拉汗王朝为了推行伊斯兰教向当时还是佛国的于阗(今和田地区)发动圣战,大批的宗教领袖带 信徒沿沙漠南下,旷日持久的战争一打就是四十年,许多战死沙场的将领长眠于漫漫沙海之中。从民丰县城沿尼雅河向北100公里经喀帕克.阿斯干村(意为挂满葫芦的村庄)进入大漠之中,伊玛木加法尔.萨迪克麻扎(伊玛木为伊斯兰教寺院最高管理者的称呼)矗立在一处高大的沙丘之上,麻扎之下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胡杨林好象是守护

。这座麻扎相传正是为传播伊斯兰教到于阗古国的加法尔.萨迪克修建。麻扎建造在沙丘之上,为一高大的建筑,周围挂满祈祷用的布条。站在沙丘向下张望,坟茔遍布四周,远处的胡杨林好象守护“麻扎”的卫士。

进入麻扎必须通过多道门,有些只是形式上的门,即沙坡之上的门框而已。这些简易古朴的门由金属、木材制成的装饰物点缀其上,更是凭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麻扎之下是由土坯建造的几处房子,分别是清真寺、讲经堂和供朝拜者休息的房间。在一处供朝拜者吃饭的房间安置着一口可供几百人同时进餐的大锅。当地穆斯林群众有个习俗,在朝拜的日子里,每人把自己带来的食物都放进大锅同时煮,做好之后大家共同分享食物。在另一处还有一堆常年不熄的火由专人精心维护着,代表了生命不息,加法尔.萨迪克的精神永不磨灭。

麻扎、沙丘、胡杨林、古朴的建筑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一切都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让人置身其中有些恍然隔世的感觉。偶然会看见穿着中世纪似乎是用花格地毯制成的长袍、披发蓄胡子的塔里克屯亚(与世无争苦修的人),他们手里拿着沙巴依(一根木棍穿着铁环的发响器具)穿行在胡杨林中。这些忠诚的苏菲主义者用艰苦的修行生活营造着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土。(苏菲主义:西元十世纪至十一世纪伊斯兰教中出现的一种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派别。“苏菲”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羊毛”,因该派别教徒穿粗制的毛织衣服以示俭朴而得名。苏菲主义受新柏拉图主义和印度瑜伽说的影响,主张现象世界以安拉为本体,人通过虔修默祷即可与安拉接近)

春天开始是各地的穆斯林朝拜的日子,一直到九月人群络绎不绝,重要的穆斯林节日有时一天多达几千人同时在此。那些虔诚的穆斯林妇女们更是不辞辛苦的到此,向着麻扎顶礼膜拜,向真主诉说自己心中的不快,然后将代表自己良好心愿的布条缠在胡杨树的枝头,或将枯草棍儿插在麻扎下面的沙地上。

夕阳绕到了沙丘背后,顿时整个麻扎笼罩在昏黄的神秘色彩之下。伊玛木的颂经声穿过胡杨林飘向远方。白天的喧嚣场面渐渐归于宁静,当一轮明月点缀在夜空,一切都成为似有似无的轮廓时,心也归于宁静。想必那一刻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意境会终生铭刻在心。

户外提示:

1、 传统路线为从民丰县城沿尼雅河北上前往麻扎,如今一条通往麻扎的公路已和沙漠公路相连接,从民丰县向北沿沙漠公路行驶大约90公里可看见一条向西的岔路并有路牌提示前往喀帕克阿斯干村(意为挂满葫芦的村庄)。岔口里村庄大约10公里,村庄离麻扎大约5公里。

2、 喜欢摄影的朋友需要等一早一晚的光线只能在此住宿了,建议住在喀帕克阿斯干村的老乡家,或在麻扎附近的地方扎帐篷。由于当地人基本不懂汉语交流十分困难,但老乡都很淳朴善良,如有困难可以用简单的手势说明,一般都会得到无私的帮助。

3、 麻扎属当地群众的圣地,如今已开放供非穆斯林游客参观参观费每人50元。但男宾和女宾的待遇是不同的,男宾可进入麻扎沙丘以上的位置,女宾只有在沙丘下面的划定范围驻足。

对于麻扎内的宗教人士和朝拜穆斯林群众应该礼让,不得大声喧哗、吸烟、吃东西。听从宗教人士的参观安排。本地伊玛木、塔里克屯亚和其他宗教人员都是生活清贫但信念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应在行为举止上对他们表示尊敬。在进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不能走来走去更不能使用闪光灯影响他人的祷告。

关于作者: altaic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