麇骇雉伏。

【成语意思】:形容惊怕躲藏。

【成语拼音】:jūn hài zhì fú

【成语声母】:JHZF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用法分析】:麇骇雉伏作宾语、状语;用于惊慌害怕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使用程度】:生僻成语

【褒贬解析】:贬义成语

【近似成语】:

伏维尚飨:古代祭文中的套语,指请享用祭品吧

伏首贴耳:畏缩恐惧的样子。

伏龙凤雏: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

伏虎降龙: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

伏而咶天: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成语来源】:《新唐书·秦宗权》:“自关中薄青齐,南缭荆郢,北亘卫滑,皆麇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

【成语接龙】:

麇骇雉伏 → 伏法受诛 → 诛求无己 → 己饥己溺 → 溺爱不明 → 明鉴万里 → 里勾外连

连三接四 → 四面受敌 → 敌不可假 → 假痴假呆 → 呆里撒奸 → 奸臣当道 → 道傍之筑